骑友网|单车论坛|骑行网|自行车之家

标题: 全程见证8天完成滇藏线2040公里骑行---转帖骑行阿素 [打印本页]

作者: 蝶澈清秋    时间: 2013-6-30 11:07
标题: 全程见证8天完成滇藏线2040公里骑行---转帖骑行阿素
本帖最后由 蝶澈清秋 于 2013-6-30 11:09 编辑

进藏,是很多人的梦想,每年都有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实现着这个梦想。

近年来骑自行车进藏的人群愈加壮大,尤其是暑假期间,318国道上浩浩荡荡的骑车队伍,十几岁到六七十岁的骑行者们都在用行动来证明,这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山地车,驮包,各种旅途用具摄影器材,是长途骑行的标配,但在埋头吭哧吭哧翻过一座座高海拔长距离的高山前,在暗自咒骂山怎么那么高坡怎么那么长,自我反省骑这趟有啥意义之类的问题的同时,是否很想把行李统统扔掉,是否幻想过一身轻装只背瓶水,摇着车谈笑风生地征服这长得没了边际的坡路?常规的骑行川藏或滇藏线路进藏,需要用时20-25天,如果当真抛开背负轻装上阵,几天能到呢?尽管这跟主流的长途旅行理念大相径庭,但这个念头始终诱惑着那么一些人:探索不同装备条件下的个人极限,享受在高原上的速度与激情。从开始讨论到着手各方面的准备,2012年秋,这个想法要付诸行动了。这次做为品牌商代表, 我和阿素全程跟踪了丁丁和大胡子. 见证了人体挑战极限时散发出的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



活动发起人:丁丁,大胡子(中国攻队KUNG 创始人,车手,中国攻队为国内自行车业余赛场上的活跃车队)

长距离骑行经历:2008年公路车骑行川西线;2009年用23小时完成深圳到阳朔600KM的骑行;2010年在24小时内骑行702KM。

线路计划:大理-芒康-拉萨
滇藏线G214+G318,共约2040KM,途中需翻过4200米海拔以上高山垭口八座,挑战六天完成骑行。

后勤团队:博文,阿素,魔女,南瓜(摄影)

活动主赞助商: Vaude沃德中国.

(, 下载次数: 0)
器材:KUNG 新版公路车,KUNG山地车(备用),

服装:  VAUDE沃德专业户外骑行装备, KAILAS (凯乐石)专业户外装备.


作者: 蝶澈清秋    时间: 2013-6-30 11:11
D1:大理-丽江-香格里拉 350KM出发时间定为2012.09.28零点。天公作美,从大理古城出发时天色清朗,温度适宜,路面平缓,精气神充足加上刚起步的兴奋劲儿促使两人在前两个小时把速度拉得很快,但毕竟线路还长不能蛮干,随后调整骑行节奏,并及时休息和补充食物。全日路况良好,少数路段沙土路,整日使用公路车均能安全通过。经过最后的顶风缓上坡路段,夜色下八点多,到达香格里拉县城住下。第一日20个小时的骑行,体力消耗很大,纵是以耐力见长的大胡子,此时也是脸色苍白目光呆滞。但这才刚开始,后面还有更艰难的路更高的山更稀薄的空气在等待着,好好休息调整状态吧!







D2:香格里拉-白马雪山4300m-德钦-飞来寺-江坡 210KM今日将进入到滇藏线第一个爬坡路段:翻越4300米海拔的白马雪山垭口。早上七点四十五从香格里拉县城出发后不久,便在纳帕海旁坡顶公路上遭遇塌方塞车。丁丁和大胡子背着小包推车跨过塌方路段先行,后勤车两个小时后才追上两人。白马雪山部分路段的路况是真心的烂,坡也是真心的又长又陡啊。五十多公里的连续上坡,即使经过前一晚的调整,疲惫的身体状况使得两人硬是花了五个多小时才到达垭口,下坡到达德钦县城,已夜幕降临。晚饭后一商量,前方下坡,而且还有劲儿啊,那就继续向前吧!到哪?骑不动了就休息 ---- 当晚最终实在骑不动了的休息地:距离佛山乡约20KM的江坡,路边一小客栈,房间地板上满是晾晒的核桃。这一天,骑行距离约210KM。这是我认识大胡子五年以来,第一次见他累到连最后20公里下坡都搞不完。兄弟,你还能坚持么?



(, 下载次数: 0)
作者: 蝶澈清秋    时间: 2013-6-30 11:12
D3:江坡-盐井-红拉山4200m-芒康-拉乌山4300m-如美 240KM连续两天的高强度骑行,消耗甚大,经过一夜的挣扎,丁丁决定放弃六天骑完本次线路的个人目标,调整骑行策略,配合后勤团队,全力辅助大胡子完成余下路程。在付出无数汗水之后,放弃,也是一种勇气。六点从江坡出发,两人经历两次爆胎,在即将离开云南边境前的西鲁村,再遇新鲜热辣的泥石流挡道,后勤车无法通过。淌着没过小腿的软泥扛着车跨过烂路段,大胡子和丁丁先后到达盐井,却发现,没带身份证不能通过盐井检查站!这是个多么低级的失误啊… 为减少大胡子耽误的时间,丁丁留下作“抵押”,换取大胡子的直接通关。在阿素和我扛着备用山地车踩着半软的泥巴跨过烂路,骑到盐井追送后勤物资和身份证后不久,后勤车也通过了泥石流段,并在途中再次冲过一个即将塌下来的小型泥石流–后勤车也有惊心动魄的时候啊……红拉山半坡再度追上保持着稳定爬坡速度的大胡子。进入到第三天的旅程,大胡子也逐渐适应了长途爬坡的节奏,不错。在丁丁的陪伴下,大胡子顺利翻过红拉山,晚上九点,进入芒康县城。县城晚餐后,再度上路。今晚,中秋明月相伴……月亮是当真又圆又大又亮,但这拉乌山的上坡路,是当真的又烂又颠,在这开始犯困的深夜里,更是显得漫长。凌晨三点二十,如美乡,骑到快要睡着,入住路边十元店。

(, 下载次数: 0)
作者: 蝶澈清秋    时间: 2013-6-30 11:14
D4:如美-觉巴山3930m-东达山5008m-左贡 167KM

如果说前几日要克服的只是漫长的坡路,那今天同时真正要面对的高海拔,才是最折磨人的。

清晨七点,大胡子独自上路。自觉巴山始,这一路的风光渐入佳境,随着自行车轮圈的滚动,藏地高原逐渐掀开她面纱,以丰富多样美轮美奂的景色,伴随着我们前行。可惜风光刺激不了大胡子的大条神经,前一夜的短暂睡眠,使他一路上只能靠跟遇到的车友聊天来提神,终究不敌睡神,在距离觉巴山垭口2KM处干脆停下来,晒着太阳呼呼补了半个多小时的觉才算缓过神来。此时大胡子突然醒悟过来,要擦凡士林了!到了屁股快开花才采取补救措施,这个严重的失误直接导致了后面几天骑行的痛苦,个中滋味,只能大胡子自己体会了。

下午的东达山,坡度虽不大,但不断上升的海拔和长距离的缓上坡是相当难熬。最后的十几公里上坡,即使在丁丁陪骑加推送下,大胡子同时还需要克服自己的高原反应:头痛,心跳过速,呼吸不畅。后勤队员纷纷下车陪骑,给大胡子鼓劲:坚持啊!

5008米,东达山垭口。同时到达的大胡子与丁丁,失声哭了出来。突破极限,虽痛苦,但荣耀。

(, 下载次数: 0)

作者: 蝶澈清秋    时间: 2013-6-30 11:14
D5:左贡-邦达-业拉山4600m-八宿 208KM今天的路况相对平缓,只有一座4600m的业拉山。看,后勤们现在都已经习惯那一座座高山了,4600m也不在话下。其实呢,大胡子才不是这么想的:怎么全世界的山都挤到这里来了啊,哎哟,见坡就怕啊!中午在突变的大风冷雨天气下,两人骑行到达邦达午餐。艳阳下翻过业拉山,微雨中小心翼翼下坡绕过72道弯,沿着怒江骑到八宿,已是晚上七点五十。根据当前路线进展和大胡子的状态,六天已是铁定无法完成全程,遂调整剩余路程的骑行计划:从八宿到拉萨859KM,争取花三天时间完成,目标调整为全程八天。

(, 下载次数: 0)
作者: 蝶澈清秋    时间: 2013-6-30 11:16


(, 下载次数: 0) D6:八宿-安久拉山4475m-然乌-松宗
255KM

今天线路的沿途风景,是精华中的精华啊。安久拉山的开阔,然乌湖畔的金黄秋色,波密路段的丰富植被,都美得让人窒息。美景终于刺激到了大胡子,今日的状态回升,尤其在下了安久拉山后的然乌段,似乎忘记了身体的疼痛高反的苦楚,借着下坡的路况,两人一路飞奔,最后因大雨,滞留在距离波密30KM处的松宗。



(, 下载次数: 0)
作者: 大漠独行    时间: 2013-6-30 12:13
{:soso_e163:} 这样有后勤车的骑法 感觉又是一种方式 但对于骑行来说 就失去了意义

----这样带着后勤车骑法,我们这里有许多女骑友就能骑得比这更远,男的就更多了。。。

不愤青,只是喜欢原汁原味的骑行!
作者: 钱塘    时间: 2013-6-30 12:55
推广品牌也够累的
作者: 石河子逍遥    时间: 2013-6-30 14:09
{:soso_e181:}缺少了骑行乐趣。
作者: 无心争胜    时间: 2013-7-1 20:48
每个人的骑行方式不同而已,怎么喜欢怎么来,有人喜欢休闲骑,有人喜欢自虐骑,有人喜欢爬坡,有人喜欢平路,有人喜欢背着包一个人骑,有人喜欢开着后勤车4+2,这没有什么不妥,骑行可以很多样,大家都是骑行爱好者,周总理说的好,求同存异
作者: 大师所望    时间: 2013-7-9 10:19
我觉得在怎么样,不管后勤不后勤,路还是用骑行的人的双腿骑的,车也还是那辆两个轮组的车。这才是骑行,。管身边的车又是何事。都说了是在挑战自己的,当然也有推广品牌,当然是在最轻松,最好的状态下去挑战。还是那句话,在怎么样都是两个轮子两条腿走完的2000多公里,用了八天,还是在高原。有本事的自己也去4+2看看,8天能走完不。反正我是打心里佩服,这种环境这种距离。只能留佩服
作者: anfanj    时间: 2013-7-16 10:03
高海拔骑行不是在其他地方能感受到的
作者: x半路青春x    时间: 2013-8-11 11:00
牛人 必须支持····
作者: 小带鱼    时间: 2013-9-8 23:25





欢迎光临 骑友网|单车论坛|骑行网|自行车之家 (http://www.51bik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