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扫码登录更安全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我们为什么无法“各行其道”?

admin 2014-12-15 11:55 15303人围观 资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进行了小小的“思想斗争”之后,我从大概半个月前开始,试着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坐的时间太久,骑车有骑车的好处。

      骑自行车可以“放肆”地看街头的景物,看各种各样的路人。人才是生活中最好的风景:送小孩上学的父母,卖菜的三轮车夫,驮着鱼筐呼啸而过的摩托车师傅,晨运散步的老人,还有拖着箱子、拎着包走过斑马线的几名做着“中产阶级美梦”的传销者,他们大概是刚遭到清理仓皇出逃……最有意思的是路边自行车修理摊的那个男人,从早到晚闷坐在那儿抽水烟——干活时除外,活脱脱一个中国版的“思想者”。

     骑自行车还会让人不知不觉地转变“立场”。就像无法避免感冒一样,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不自觉地“靠边站队”。原先开汽车的时候,我觉得有些电动车横冲直撞;现在自己骑自行车,就觉得开电动车的很讨厌,因为他们总在我后面不停地按喇叭——虽然很多时候我并没有挡着他们。也许,当骑电动车的被开汽车的按喇叭催促时,一定也会觉得后者在欺负人。

      骑车穿过城市,一路能闻到扑鼻而来的各种味道。气味给人的印象远比声音深刻,所以美国有部电影就叫《闻香识女人》。现在是冬天,城市里闻不到玉兰花的香味,只有市场附近甜腻的烂菜叶味,路边小吃摊亲切的油烟味,还有从地下阴沟盖口泛出的恶心的馊臭。最令人生厌的要数路上那个垃圾归集站,每次经过我都要远远地憋一口气,像百米冲刺一样飞驰而过,但不管骑得多快,还是感觉余味缭绕。

      骑自行车还让我留意到一些以前没有留意过的现象。比如,非机动车道(特别是行人道)要比机动车道坎坷不平得多,经过一些地方时,我会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钢琴家,在弹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还发现,几乎没有与路面齐平的下水道井盖,它们不是像吹火筒时的脸一样鼓起来,就是像抽水烟筒时的腮帮子一样陷下去,不知道把井盖弄平整是不是真的很难。最难理解的是铺管线开挖过的马路,回填后都留有一道“伤疤”,疙疙瘩瘩,像小时候补锅匠补过的铁锅一样。不过,这不应指责施工人员,而应问问监督他们施工的人:莫非觉得这种“马路疤痕”有什么美学价值?

      还有一个好玩的现象:如果过马路时遇到红灯,那些开电动车或骑车的人一般都会停下来,但大家的耐心又都有限,在等绿灯的过程中,不时有人像一条条鱼一样蹿出去,到最后只剩下两三个人守在那儿。不知道这些迫不及待闯红灯的人,算是有交通意识还是没有交通意识?既然要走,何必要等?

      每次骑车上班需要的时间大概是15分钟,跟开汽车差不多;但感觉比汽车要快,因为骑车可以见缝插针,像一只猴子一样从车流、人流中穿过。有个朋友也跃跃欲试,却担心被撞到,他说,要是马路划出专门的自行车道就好了。

     这是骑车人的真实心声。其实划一条自行车专用道一点也不难,而且现在的马路已经足够宽敞。我到过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那里所有的道路都设有自行车道,行人和汽车一旦占用就属于违法。在著名的安德拉什大街,那条鲜艳的黄色镶边自行车道,比自行车的车头宽不了多少,但看到那些骑车人很拉风地在上面飞驰,弄得我心里也痒痒的。那条大街比北海绝大多数的马路都窄,但我并不认为北海能“依样画葫芦”——因为即使划了自行车专用车道,上头走得最多的恐怕也是摩托车、三轮车、电动车甚至汽车。

      现在交通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没有“各行其道”。而要改变这种状况,似乎得先让每类车子各有其道可走。就像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那也得先弄一个笼子才行。但现在,明明汽车和电动车已各有其道,它们却并没有这样做。所以,到底是有“各行其道”的“道”重要,还是有“各行其道”的“各行”意识重要?

      “制度”与“文化”是一个缠夹不清的问题,不过在一个没有“规则文化”的社会,制度似乎总避免不了成为摆设的可能,成为一些人眼里的多余之物。

(作者:梁思奇,时事评论员。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原作者: 梁思奇
我有话说......